朱婷怒懟“飯圈式提問”值得點贊
朱婷(左)和李盈瑩同時獲得賽事最佳主攻,朱婷贊兩人在頒獎儀式上笑得很開心 圖/視覺中國
2024賽季女排世俱杯決賽近日在杭州舉行,怒懟朱婷效力的飯圈常州武進家政公司意大利俱樂部科內利亞諾擊敗李盈瑩領銜的天津渤海銀行奪冠。一段賽后的式提采訪沖上了熱搜,一檔當地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問值記者問朱婷:“(等待頒獎的時候)你好像沒有和李盈瑩打招呼,是得點不是和她不熟?”朱婷當場反擊:“我覺得你這是在挑撥離間!”她還原了當時和李盈瑩的朱婷贊互動,并問記者:“你想表達什么?怒懟”這一幕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他們紛紛留言表達對朱婷的飯圈支持,并要求記者和欄目組為其不當提問向朱婷道歉。式提常州武進家政公司
記者這個提問的問值不當之處在哪里?
一方面,在賽后采訪中,得點媒體應該更多地聚焦比賽本身和競技層面的朱婷贊內容,而不是怒懟放大場外的某個細節來制造八卦,這類問題偏離了體育報道的飯圈核心價值;另一方面,這個問題隱含著記者的預設,即便朱婷做出了解釋,公眾也會對這個話題產生興趣,可能引發進一步的誤讀,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更何況,朱婷和李盈瑩并非沒有友好互動,記者的視角有斷章取義之嫌。
提問是記者的天職,但負責任地提出真正符合運動員利益和公眾利益的問題,同樣是記者責任的題中之義。這次引起爭議的提問,究其原因,可能還是記者的職業操守缺失和“飯圈思維”在作祟,通過有意無意地“制造”矛盾,強化不同運動員擁躉可能存在的對立傾向,一旦這類“煽風點火”得手,粉絲掐架,流量就成功落入了提問者的口袋。
近年來,體育圈頻頻受到“飯圈文化”的侵擾。全紅嬋在兩屆奧運會后返鄉,受到粉絲游客的越界造訪,不勝其擾;陳夢也曾經受到規模不小的網暴;就在最近,樊振東還曾在酒店被球迷圍堵,他不得不發聲強調希望球迷通過更好的方式和場合表達支持,尊重他的個人空間;而王楚欽則在醫院看病時被醫生索要簽名照,甚至還被曝光了心電圖和病歷等隱私信息。
體育是社交網絡的寵兒,精彩的比賽瞬間、轉瞬變化的勝負、富有魅力的運動員,都天然地適合社交網絡的傳播。但與此同時,伴生的負面影響也隨之而來,隨著相關社群的擴張,“飯圈文化”在助推體育流量的同時,粉絲的拉踩甚至造謠網暴也日益頻繁,加上平臺流量扶持助長相關利益鏈條的滋生,讓體育逐漸在一定程度上被飯圈文化裹挾。
面對明顯有“坑”的問題,朱婷選擇第一時間針鋒相對,值得點贊。此舉既及時對事實進行了澄清,將可能的發酵擴散扼殺于萌芽,同時也將記者的不當提問推到聚光燈下接受輿論的審視乃至批評,“來而不往非禮也”,為其他面對類似問題的運動員打了個樣。
整治“飯圈文化”,不能光靠運動員,更需要多方協力。今年8月15日,公安機關公布了多起打擊整治體育領域“飯圈”行為的案例;今年8月28日,國家體育總局召開了整治體育領域“飯圈”亂象專題工作會,要求堅決遏制體育“飯圈化”愈演愈烈的態勢;網絡平臺也開始加強監管,批量封禁相關賬號;多位知名運動員先后發聲,提倡文明觀賽、理性追星。而這次朱婷遭遇不當提問,網友對提問者自發的不滿和質疑,不但讓提問者的如意算盤落了空,也體現了網友對于飯圈式提問已有了更強的警惕性和識別能力,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當然,最后還得提個醒:和比賽無關的提問,并非必然就不妥,場外花絮同樣是構成體育內容的一部分,它和預設立場的“飯圈式提問”或許在表現上會有類似之處,因此還需要就事論事理性分辨,而不應簡單地“貼標簽”和“一刀切”。體育的“純粹性”和“豐富性”,完全可以、也應該兩全其美。
羊城晚報記者 趙亮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