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提高、專業——“學霸球王”其實可以這樣培養
一邊踢成全國冠軍,學霸球王一邊考上北大清華,普及培養這樣的提高北京京輝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人生是否有種走上巔峰的感覺?在不少中學校長的眼里,在外人看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專業事卻并非天方夜譚。恰恰相反,其實在國內很多足球運動開展較好的可樣學校,這樣的學霸球王例子不勝枚舉。8月5日至6日在陜西寶雞召開的普及培養中學生體育協會足球分會年會暨校長研討會上,眾多與會校長紛紛道出培養“學霸+球王”的提高秘方。
普及:讓興趣播下參與足球的專業種子
北京市八一中學副校長戴為告訴記者,上個月學校初、其實高中足球隊參加北京校園足球聯賽決賽,可樣拿到的學霸球王1300張票遠遠供不應求,甚至在中學生足球比賽出現了倒票的普及培養“黃牛黨”。“學校師生和校友在看臺上穿著統一的提高文化衫,氣氛熱烈火爆,這足以說明一個校園足球文化氛圍有多么的重要。”
“我們也有同樣的故事。”培養出趙達裕、胡志軍等多位國腳的北京京輝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廣東省廣州市五中副校長褚秋平接過話來,坦言在5月第三屆富力杯決賽上,學校將初一、高一學生組成拉拉隊助威團,營造濃厚的賽場氛圍。“比賽結束后我們還邀請足球特長生在國旗下講話,并在升旗儀式上為他們頒獎。這些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學校足球文化品牌和學校的凝聚力。”他說。
“做大分母抓普及、做強分子抓競賽”,這是教育界對當前國內校園足球發展方略的一致意見。不少足球強校校長認為,校園足球肩負著擴大足球人口和提高足球水平的雙重任務,而普及足球運動無疑是最基礎的工作。
“興趣是學習之母,讓學生們喜歡上足球是最重要的。”福建省廈門二中校長吳啟建坦言,只要是從這所有著百年足球傳統的學校出來的,有一個同樣的標簽就是“都會踢足球”。“無論是普通學生還是足球班學生,入學后都要來到學校的足球陳列館,了解足球發展的歷史。”
吳啟建說,正是一屆又一屆學生的影響、傳承,廈門二中在普及方面早已形成“人人會踢球、班班有球隊、年年有賽事”的態勢,還走出了卓仁禧、洪伯潛兩位會踢足球的院士。
為培養學生對足球的興趣,不少條件較好的學校都會開展與足球有關的“嘉年華”活動以及校園繪畫、攝影、作文大賽等,就連身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寧夏靈武一中,也實行一種叫“足球清倉”的做法,把學校倉庫里的足球都分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在操場玩、回家玩,丟了、壞了再給補上,不刻意搞比賽,而只是培養興趣。”該校副校長陳剛說。
提高:“不讓孩子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別看他們現在拿了冠軍高興,昨晚還都在房間里寫暑假作業還寫得‘嗷嗷叫’呢。”四川省成都第七中學足球隊教練兼隊醫馬黎說。在寶雞問鼎本年度中學生暑期足協杯賽冠軍的成都七中,綜合實力在國內屬于一流,因此對球員們的要求自然也是學業、球技雙提高。
“說實話這批孩子在入校時學習成績都相比文化課學生要差一些。我們學校采取‘二幫一’的模式,就是一名老師、一名成績優秀學生幫扶一名足球生,取得效果很好。即將進入高三的這批學生前段時間參加高考摸底考試,大部分人都在一本線以上。”馬黎說。
馬黎表示,不同于很多學校專設足球班,成都七中是把足球特長生“撒”進平行班里,“就是不讓他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只有在外出比賽時或是進行完大賽后,這批學生才有機會在一起補習,以趕上其他同學的進度。
無獨有偶。此次前來寶雞參賽的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學生,也在比賽之余借用當地學校的教室進行晚自習。學校副校長彭云坦言,這所今年全國校園足球聯賽全國總決賽初中組冠軍學校,致力于培養做好人、讀好書、踢好球的新“三好學生”,對于孩子們學業的狠抓自然必不可少。
“這些學生畢竟有很多以后不從事足球,而是進入社會各個領域,只有把他們培養成心智健全的人才,才能真正體現出足球的育人目的,也才能達到家長們把孩子送來時的期望和囑托。”彭云說。
“有時候足球還成了學習成績提高的動機。”寶雞中學副校長劉福永說,“前幾屆我們有一名學生特別喜歡踢足球,老師不讓自己就偷偷踢,于是老師給他立了規矩,每一次考試進步10個位次,就叫上他外出打比賽,但退步就要從足球隊除名,這樣就把他學習文化課的熱情調動起來了。這雖然只是個例,但也說明了只要真抓緊,德育、智育和體育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專業:讓專業的學生有更專業的上升渠道
△圖為清華育才實驗中學女足隊伍獲得全國冠軍
對于那些從校園中涌現出的足球潛力好并有志于未來“吃足球飯”的學生,除了在校期間給他們提供最專業的培訓與指導,為他們的未來鋪平道路,也是校長們十分關心的一個方面。
“我們和知名高校建立優秀生源基地,今年高考中20多個足球特長班的孩子里,有2人進入北大、清華,18名進入重點大學。這批學生在2014年就拿到過全國比賽的冠軍。”重慶市第七中學副校長林豫驕傲地對記者說,學校從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探索足球小班教學模式,形成學、訓、吃、住、賽、獎的培養系統,保證足球特長生每年至少參加兩次全國比賽,并通過每年學業與球技的雙重考核給予獎學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潛力。
北京市清華育才實驗學校是一所由清華大學退休教師集資籌建的民辦學校,校長李江州表示,學校吸納的農村學生比較多,基礎較薄弱。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出路,學校從2009年起專攻女足,并在2014年和2016年兩獲全國冠軍。因此,學生接到了多所大學拋來的橄欖枝,畢業大都進入了東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等院校。
“校園足球隊不同于專業足球隊,必須保障隊員的文化課學習,他們最終畢業需要升入大學,才能讓家長滿意、學生滿意,才能保證校園足球后繼有人。”李江州說。
“在專業培養方面,我們的做法則是將俱樂部活動聯賽化,以賽代練、以練代訓,在訓練和比賽中發現并選拔優秀隊員,按照職業運動員的標準強化訓練,包括出國培訓,以求培養出高水平后備人才。”戴為說,八一中學在1997年就創辦起一家足球俱樂部,當做專業人才的后備軍團,多年來培養出足球骨干200多人,向職業俱樂部輸送20余人。
“校園足球的教學是基礎、競賽是關鍵、體制機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在研討會上表示,只有通過競賽才能把體育的育人功能體現出來,真正讓學校成為提高中國足球水平的冠軍力量。這其中,高水平的足球特長生無論是進入俱樂部還是考入大學,學校都需要幫助他們營造能夠更順暢的上升渠道。“在專業性、普及性和提高性方面,各校都形成了各自的體系與模式,也是學校應該堅持走的一條路。”他說。
文:新華社記者鄭昕 圖片: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