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青訓情未了,李軍解讀三高之道
特約記者左瑞報道5月8日,年青第二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男子高中U17組北區預選賽結束第三輪的訓情爭奪,北京人大附中三高1比0戰勝遵化益眾中學,未李北京金凱瑞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以三連勝贏得A組榜首之爭。軍解三高領隊李軍稱,讀高他們這次派出兩支隊伍征戰男子U17組,年青除了在香河賽區以俱樂部身份參賽,訓情另一支在唐山賽區以“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的未李名義出戰。
由于首屆中青賽人大附中在男子U17組16進8的軍解比賽中點球負于浙江職業俱樂部,最后名列第11名,讀高獲得本屆賽事直接入圍全國64強賽的年青資格。兩支隊伍同時參加預選賽,訓情派往唐山的未李隊伍實力更強,也被寄予更高的軍解期望;而征戰香河的這支隊伍年齡較小,以高一、讀高初三的學生為主,重在鍛煉成長。
1992年12月26日,北京金凱瑞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全國第一家校園足球俱樂部人大附中三高創立時,即將從北京體院(北體大前身)畢業的李軍正在該校實習。第二年他正式入職,開始了30年的教練人生。55歲的他笑稱自己雖是在編教師,卻30年沒上過一堂體育課。如果以一屆中學生球員6年的培養周期來計算,眼下在香河的這批隊員,是他所帶的第五撥孩子。
已經畢業的歷屆三高隊員,少部分成為職業球員,大部分升入大學。但據不完全統計,三高俱樂部創立以來輸出的各級國字號球員超過40人,而投奔中超、中甲的球員近80人。這一可觀的數字,凝結著三高30年的足球心血。
第三輪榜首之戰,13號李俊豪為人大附中三高攻入制勝一球
讀書能成就更好的球員
每逢畢業季,看到有的孩子明明有能力踢頂級聯賽,卻選擇進入高校,身為足球人的李軍會覺得有些惋惜。但另一方面,這位“三高人”對“三高”的理念又有深刻的認同。“足球圈不少人知道‘三高’說的是道德品質高、文化素養高、運動水平高,其實這三條要求是有順序、有優先的。”他說,品德在每個行業都是第一位的,但在三高俱樂部,“寧可讓孩子不踢這足球了,也得先做好人,讀好書。”
為了消減學訓矛盾,人大附中為足球班配備了全校最強、國內頂尖的文化師資,安排針對性的教學,并且這些老師的業績與足球班的平均分數線掛鉤。另外,學校還對“半訓半讀”進行過8年的連續探索,即足球班高中學制4年,每日半天訓練、半天學習。后來,因為相關政策變化,這一嘗試不得不終止。
每次出征,包括這次赴香河、唐山雙線作戰,專職班主任都跟到賽區,第一時間和學校、基地進行溝通,給隊員安排收看課程網絡錄播的時間和地點。沒有比賽的上午,隊員們都在會議室上網課,晚上則抓緊時間寫作業刷題。
人大附中三高第三輪首發陣容
作為體教融合的先行者、校園足球的兵工廠,人大附中三高俱樂部輝煌的背后,教練、老師、學生的成倍付出往往被人忽略。“不管孩子們畢業后去了哪兒,中學這六年,每個人都過得非常辛苦。”
家長們對讀書的意義各有主見,李軍也有自己的觀點。“隊員在球場上的思維能力非常重要,優秀的球員得有這東西,才能快速解決場上的問題,控制比賽的局面。”他認為這也是國內球員普遍缺乏的東西,而且這種欠缺,文化課老師和足球教練都無法彌補,“這種思維根本沒法教,你得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去領悟和運用。”
根據他多年的觀察,有的隊員通過后天的努力獲得了這種思維能力,“我發現他們通過認真學習文化、刻苦訓練足球,提高了個人的綜合素養之后,才具備了這種思維,這給了我很大的驚喜。”他覺得這才是足球最能讓孩子們終生受益的東西,也是讀書對踢球作用很大的有力證明。
他相信一旦有了這種“足球思維”,文化學習也會如虎添翼。談及隊員以“三高”標準畢業后的去向,據他所知,“如果在職業聯賽和清華北大之間做選擇,隊員百分之百會接著讀書;要是大學低一個檔次,他們多半愿意成為職業球員。”
校園足球值得大力深挖
李軍不僅相信“讀書與足球互益”的觀點,更深信校園對中國足球意義非凡,“我覺得全國那么多的校園里,真的有不少好球員,只是我們的培育方法和教練水平還有限。”他說,自己帶過的兩屆球隊中,初一入隊時就能大致斷定會有那么幾個孩子能踢職業足球,但每個六年的輪回過后,走進職業隊的總會多出幾人,“我們教練也在反思,難道是咱看走眼了?”
這個問題反復思量了很久,他所能找到的答案是:和職業俱樂部梯隊相比,盡管培養目標、訓練模式各異,但校園足球也有自身的特點和優點。比如隊員的文化素養更高,未來的選擇余地更大。
中場休息時,李軍(左一)和教練組一起做戰術分析
李軍承認,三高俱樂部的發展初期,在生源、資金、政策、師資、硬件方面占有巨大優勢,不僅有機會代表北京、甚至國家出征中學生大賽,還曾是中國足協原有青少年賽事中唯一的學校軍。但他否認外界關于“首都球隊近水樓臺”的誤解,“三高之所以長期一枝獨秀,主要原因是幾任校長對足球的重視,對俱樂部工作的全力支持。”
俱樂部當前正面臨著新的挑戰,生源范圍已從全國縮減至北京市,再縮小到海淀區;長期冠名贊助商四年前因股權被收購而終止了合作,資金投入就此收緊……與此同時,外部競爭明顯加劇:石家莊二中、河南實驗中學等校園勁旅紛紛崛起。去年誕生的中青賽,更讓數百支校園球隊無障礙地涌入全國最高水平的青少年競賽平臺。
“光看這次來香河的隊伍,有的學校以前都沒聽說過,有的只是周末足球訓練班,都能打這樣高規格的全國比賽,這放在兩年前完全不可想象。”賽事的包容性、對手的多樣性、比賽的高質量讓他感到振奮,“近幾年,我們拿冠軍、爭名次的難度越來越大,但校園足球的希望也越來越大,因為大伙兒都趕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