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未來之星從這里走出——記中國足球名宿輔導團延安行
近日,希望星中國足球名宿輔導團“未來之星”計劃的出記腳步來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這里,中國足球成都哆來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包括前中國足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王俊生、名宿中國足協副主席容志行、輔導前中國女足主教練馬元安在內的團延名宿們,不僅觀看了延安實驗小學校園足球的安行日常訓練,還進行了一堂十分生動的希望星面對面交流課。
在這堂對于革命老區來說難能可貴的出記交流課上,前八一隊主教練楊禮敏指導認真、中國足球嚴肅的名宿告訴所有人,“我們目前的輔導人才發掘和儲備,實在是團延成都哆來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太匱乏了,很多年齡段都存在基數太小的安行問題,這個現狀必須要改變,希望星也只有改變了這一現狀,我們的足球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按照足球的發展規律來說,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探索、改革、變通、討論后,任何一個如今的足球強國都具備了健全、完善的青訓體制。比如,近年來在各條戰線上都無比風光的德國足壇就擁有不勝枚舉的著名青訓機構,如此才能保證一次次“換血”過程順利進行。對此,名宿們表示,“不要總是只看到足球強國風光的一面,人家在背后其實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在歐洲、南美這些足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那里的人們基本上人人都會踢球,而且水平還不差,父親帶著兒子從小就開始踢球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馬爾蒂尼家族、克魯伊夫父子、布斯克茨父子、布林德父子等等,他們從小就接受了專業的指導,這樣踢出來的孩子怎么會差?就算一個不行,兩個不行,人數多了以后又怎么會都不行呢?人家對于足球青訓的專注和重視,絕對是國內目前還無法趕上的,同時也是我們需要學習、改善的。”
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國家隊中的核心人物,祁宏、于濤、杜威等著名國腳的恩師,劉慶泉指導這些年來走南闖北,不止一次為校園足球、基層青訓的發展建言獻策。如今當他走進延安實驗小學,看到操場上正在踢球的孩子們時,他似乎又找回了當年爭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職業球員的那股勁頭和信心,并且認真、仔細地叮囑在場的所有人,“只要是好苗子,一定得好好培養,一方面要重視對于他們興趣和專業性的培養,一方面要讓孩子們盡可能多參加比賽,只有通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辦法,才能形成一個完善、健全的青訓體制。”
對此,另一位名宿輔導團的成員——前中國女足主教練馬元安指導,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看到這些踢球的孩子們,我真的很高興,校園足球的初衷和本質是:要使孩子們變得更加健康、快樂,只要有校長的支持,足協、教委的幫助,它肯定能發展得更好。我從1975年當教練開始,一直在不斷地學習各種足球理論,通過這些年的經驗積累,我認為足球的理論和實踐缺一不可,訓練是為了比賽,而比賽則是為了指導訓練,每堂訓練課一定要有主題,一定要解決問題,尋求進步才行。”
“六、七歲的孩子肯定無法理解太深奧的足球技戰術理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要以培養興趣為主,有了興趣他們就會自己去想怎么才能踢好球,同時也要讓他們多打比賽,想辦法多打比賽,通過比賽提高他們的水平,并且進一步培養他們對于足球的興趣。因為足球并不只能依靠教練去教,也得有自己的汗水。再優秀的球員都需要苦練,不努力肯定是不行的,天賦杰出如NBA當家球星庫里一般,每天還要進行300到500次三分球投籃練習,人家怎么會不成功呢?”
一邊看著孩子們認真、努力地訓練,一邊對延安市足協的工作人員及延安實驗小學校園足球的教練員言傳身教,盡管名宿輔導團的各位成員均已年過花甲,有的甚至還年過古稀,但是能看出,他們對于足球的那份愛與執念并未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改變。
望著不遠處,巍然聳立的寶塔山,名宿輔導團的幾位中國足球歷史上殿堂級別的人物不僅將他們的足球經驗積累傾囊相授,更將他們對于中國足球未來的希望盡情釋放,期望在這里,在每一處他們留下過足跡的地方,都能出現“中國梅西”、“中國C羅”。(通訊員 高辰)